2016年10月17日

陈满谊:创业就是我的生活

chenmanyi

从广州市中心搭乘40分钟地铁,再步行15分钟,就到了陈满谊和她的瀚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瀚潮”)的所在地——广州市海珠区创意产业园。过去,这里是一片广袤的工业区。如今,沿路依然可见各种货车川流不息。陈满谊的办公室就在一座旧厂房的二楼。经过改造后,建筑外观看起来还算规整,就是楼梯不大好找。

办公室里,陈满谊正把自己埋在一排写字桌里忙碌着。她的前后,还围坐着四个年纪相仿的小伙伴。满谊是其中唯一的女孩,瘦瘦的,留一个齐耳短发,戴一副斯文的黑边眼镜,穿着样式简单的衬衫和长裤,一副邻家小妹的装束。谁又会想到,她会是这个创业团队里的CEO?学生比赛带来创业机遇早在大学期间,陈满谊就显出了一点与众不同。2007年,她进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学习旅游酒店管理。大二那年,同龄人都在忙着享受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陈满谊却很早就在心里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一有空,她就在学校里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到处打听各种创业项目。由于个性开朗,又很有亲和力,满谊交到了不少朋友,人如其名。一次,通过朋友圈介绍,她结识了几位环境工程专业的同学。几个年轻人还未谋面,就在电话里兴奋地聊起了运作一个新型环保科技项目的想法。“这个项目有两个优势,一是学科教授孙连鹏非常支持,二是技术难度不大,适合本科生操作。”陈满谊的目标很快确定下来。不过对学文科的她来说,要消化环境专业知识,着实费了一番功夫。除了学习本职专业,找孙老师“开小灶”也是常有的事。

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积极鼓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并主办了首届“昆山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由陈满谊担当队长的翰潮团队,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从全国40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并一举拿下了2010年首届“昆山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冠军,获得了100万元的奖励资金。这笔钱,成为了翰潮的第一笔启动资金,也成为了陈满谊和她的小伙伴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回想起这段大学比赛时光,陈满谊感慨道:“这是我经历过的,人生中最难忘、最充实的20天。这不是单纯的比赛,路演过程中,专家给我们提的意见非常重要。有时,只是专家的一句话,我们计划书的所有逻辑就要推翻重来,常常要改上十几次,熬了数个晚上。”

参赛后,陈满谊又顺利进入了中山大学创业学院“黄埔班”,系统地学习了创新创业知识。2011年的5月17日,瀚潮正式诞生了,好人缘的她,聚集了袁建波、朱君毅、卢嘉维、梁晓健、谢文琪5个小伙伴,这也是翰潮现在的团队。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只有1.6%,创业的成功率也仅为2%~3%,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许多当年一同打比赛的创业团队,早已销声匿迹,只留下了翰潮独扛大旗。“我很理解,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创业项目没有办法活下来。高新技术研发周期很长,要完成转换为应用成果,甚至产品,需要很大投入,100万根本不够。即使真的投入很多钱,作为大学生,又是否有这个驾驭能力?”实实在在摸爬滚打过的陈满谊,分析起来头头是道。

而有力的政府推手或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前,因为拿的是昆山政府的奖金,翰潮也在当地注册了一家公司。“昆山政府非常热心,办事效率很高,还帮我们找到了办公场地,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开口,几乎成了我们在当地唯一的‘朋友’。现在公司里面有3位同事,还能享受到江苏省政府每月派出的1000~2000元不等的人才津贴。我真心希望,广东针对创业者的政策能再宽松些。”“生物治水”打开局面瀚潮到底是做什么环保生意的呢?实际上,瀚潮是专门为湖泊、河涌等水环境提供整体的净水系统方案设计和服务的公司。他们的特点在于,主要采用大自然本有的物种,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水体修复,不但能有效避免二次污染,比较环保,而且效果持久,非常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打个简单一点的比喻,翰潮就好比治水领域的“中医”——不靠化学物质,只利用大自然的动植物为湖泊、河流“把脉治病”。

目前我国污水、废水排放量每天约为一千万立方米,严重的水污染不是一件好事,然而这却意味着瀚潮的市场机会越来越多。

尽管团队踌躇满志,认为自己的专利技术比国内同类及相似产品的净化效率要高得多,但真正下了水才体会到个中冷暖。“我们做的是工程服务,不像人家卖洗发水,可以给人试一试。”陈满谊回忆:“当时的市场局面几乎无法打开。一家没有任何业绩的公司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创业第一年,在公司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一片空白。

年轻人当然不甘就此罢休。彼时,陈满谊尚未毕业,恰好同处大学城的广东药学院,有一个人工湖,因受污染,每到夏天湖水里都会有蓝绿藻爆发,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学校正打算治理。陈满谊得知后,立即想了很多办法,找到了负责后勤的老师苦苦央求:“我们是大学生创业,你就把机会给我们吧,包你满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次三番的游说,瀚潮终于签下了创立以来的第一单生意。

不过,这笔买卖并没有让团队尝到甜头。由于缺乏经验,所有费用都是按照成本价核算。一个约1.7万平米的水域,报价不到10万。有点经验的同行得知后,全都睁大了眼睛:“没有100万,你们怎么做得下来?”

为了节省费用,大家真是绞尽脑汁。“该上大型机器的,全都换成人工。请不起工人,就亲自上阵。”除了搞技术研发,男生们全都下水施工,有时在脏兮兮的水里,一泡就是一整天,事事亲力亲为。

瀚潮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利用特殊材料制作生态浮床系统,在浮床上种植根系发达、吸收功能强的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再用生物填料、曝气增氧设备和微生物跟浮床按需组合在一起,同时向水中投放高效的净水微生物。

由于租住的办公室就在湖面附近,陈满谊和小伙伴们,几乎每天都在观察水面变化。“春天的水最好看,带点淡绿色,有波光嶙峋的感觉。到了夏天,藻类物质开始生长,水面会变成深绿色,容易发黑发臭,温度越高,水里的氧气越低。秋冬季节,情况又会好起来。唯一麻烦的是需要按时做打理和维护。”半年后,原本浑浊不堪的湖水,变得清澈透亮。浮床上的植物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带着几分妖娆。每每路过,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广东药学院的老师决定再追加一个二期项目,给了大伙极大的鼓励。

就这样,凭着广东药学院的样板工程,初出茅庐的瀚潮终于破冰,正式闯荡江湖。

2012年3月,他们采用类似方法,接下了治理苏州市马浜花园中心河的项目,也取得不俗口碑。等待转型绿色创业汇提供援手但,一些赤裸裸的现实也摆在了团队面前。

生物方法虽然环保,却往往起效慢、需要专人定期维护。尤其与化学净水和河道清淤相比,更显得“麻烦”。投放化学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有严重后遗症。盲目的清淤工程会破坏河底原有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的居所。没有了它们参与分解,水质只会加速恶化,造成恶性循环。因为见效快,容易出“政绩”,这两种具有极大破坏性的治水方法偏偏在全国各地被广泛使用。

另一方面,一些大型的市政工程项目背后,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各种“潜规则”和复杂的政商关系,不是一个初露头角的小团队能够驾驭的。

这两年,大家越发感到承接工程服务所带来的风险。有时,从别人手中接下一个外包工程,苦哈哈地执行了半天,却发现承包商出了事,大笔垫支出去的工程款再也要不回来了;有时,采购回来的东西,莫名其妙就出现了货不对版,供应商死活不肯负责,也没办法让客户买单,只能哑巴吃黄连;有时,隔三差五地就能接到各种诈骗电话,还有同行冒充客户,跑来打探虚实……种种奇葩而惨痛的教训,让瀚潮交出了不少“学费”,也实实在在让大家领教到了,什么叫商场如战场。

2013年6月,瀚潮入选了环保组织“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下称“道和”)推出的首期“绿色创业汇项目”,这个公益项目专为在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上都具备绿色特质的“双绿”中小企业提供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挑战。

有16年世界500强工作经验的王立勇是绿色创业汇的指导老师,曾专门到公司里就瀚潮的发展战略组织团队讨论,公司员工向他诉苦,做工程又辛苦又难,还经常面临拖欠款,公司苦于找不到很好的出路。王立勇让瀚潮工作人员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把“做工程”和“做产品”的优缺点罗列出来,一起讨论工程哪里好哪里不好,产品哪里好哪里不好,然后把大家考虑的顾虑、观点一一列明。

分析的结果是,虽然瀚潮做产品没有经验,但对现有水处理产品的改进、改良和创新有很多的想法,虽然在工程上有一定熟悉,但是成本、管理和风险都难以控制。以产品创新为导向的优势大于做工程。这次讨论之后,瀚潮逐渐把重心放在产品创新研发和销售上,推出了多款河流湖泊处理的新产品,企业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实现了盈利。

“工程项目会尽量少接。人手不够,套进去不少现金流,准备往产品方向上转,主打品牌。”转型以后,陈满谊更加清楚企业的优势和核心价值。现在,负责研发的袁建波和几个技术骨干,已经开发出了几款市面上较新的生物治水产品,如挺水植物种植型生态浮床、河道污水处理菌、太阳能水泵、人工水草等。这些产品目前仍主要面向行业客户,在城市的污染河流、景区小区的富营养化人工湖以及轻度污染的水库中使用。如果前景不错,陈满谊也有了为家庭客户定制小型净水产品的计划。这将是一条更加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只是,中国人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抄袭之风盛行,多少也令创业者担心。某些新产品暂时还需藏着掖着,一时半会也不敢贸然推广。

陈满谊至今记得,最苦的时候,团队四五个人就挤在不到25平米的小房间里,每个月只能拿着广州规定的最低工资生活。吃最便宜的盒饭,出门从来不敢打车,就这么勉强支撑着走过来。谈到是否还记得当初那些意气风发、激情澎湃的时刻,眼前这个温和的天蝎座女孩,只是淡淡地笑着道:“我肯定不大能像别人一样,再去写字楼里做个白领,去职场拼搏了。创业会上瘾。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