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

汪剑超:走出微软,直面垃圾

wangjianchao

四川成都,U37创意园区,这是我去一个朋友家的必经之路,无数次路过,但我第一次走进去,是带着任务,采访汪剑超,环保企业绿色地球的执行总裁。

在问询中找到了10幢,坐着声音巨大、停顿时“铿锵有力”地震动的电梯上到3楼,终于看到了目标中的四个大字——绿色地球。

在等待汪剑超回来的过程中,随意翻动公司休息室书架上的书,刘慈欣的《三体》让喜欢科幻的我尤感亲切。这位前微软工程师让我有些好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离开微软转身与各种垃圾打交道?微软印记-楞了半分钟不知该如何扔垃圾着一件深色T恤、带着一副小巧的眼镜,匆忙赶回办公室的汪剑超看起来精力十足,第一次碰面,很难让人将他和“垃圾”扯上关系。

汪剑超语速很快,交流的话题,自然也是从已被无数人问过的5年微软岁月开始。

“可能一进入微软,觉得一个毕业生去最好的软件公司,有最聪明的同事,薪资待遇也不错,感觉做的事情又是,小小的一个改动就能影响全世界几百万上千万用户,还挺有成就感的。”

随后话锋又转,“慢慢就会发现,实际上我每天所做的事情离我身边的生活太遥远,感觉自己就被封闭在一个领域里,所以那个时候就开始考虑将来找个机会,做一些真正能够影响我们自己社会的一些事情。”

汪剑超说,在微软受过两次刺激,触动他去关注“垃圾事业”。第一个就是王久良拍摄的纪录片《垃圾围城》,他拍到了整个北京周边的几百个垃圾堆放点,这个对他触动特别大,因为当时汪剑超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北京一个叫做“八家”的著名垃圾村,当时每天路过,已经麻木,但后来看过《垃圾围城》后,他才知道不仅仅是这一个区域,而是整个北京已经被垃圾包围了,这是一个很深的触动。

第二次刺激是2006年,他到微软的第二年,第一次出差去美国。之前听说国外好,真的是百闻不如一见,环境和空气都很好,人与人之间也很友善,看起来都十分整洁,当时真的十分羡慕。

他去微软总部员工大食堂吃饭,倒餐盘时尴尬了,并愣在那里差不多半分钟——面前一排有5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都有专门的标注,有的他还不太认识!一个美国同事过来询问,并手把手地教他应当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纸张应当扔哪里,没吃完的食物应该倒进堆肥的垃圾桶,易拉罐里的水应该倒掉,然后再把易拉罐扔进另外的垃圾桶中……当时汪剑超顿悟了,环境的好与人的行动是不开的,国外缺少的是真正埋头做事的人。

在折腾5年后,2010年汪剑超离开微软,去了一家创业公司兰亭集势。在这期间,从团队管理到公司运转,从成本控制到财务管理,汪剑超积蓄了很多经验。
杀到成都-机缘巧合,政府支持改变创业路问到为何从北京来到成都,汪剑超用“机缘”二字来形容。

“来绿色地球源于我最早对垃圾问题的关注,早在2008年创始人就和我讲过,但我觉得当时自己能力不够,没法很好地帮到他,所以一直只在关注。”在汪剑超关注的两年时间里,绿色地球2009年开始了在锦江区的实验,1万户家庭参与;也经历了2010年痛苦的阶段,团队从十几人锐减至四个人,甚至被迫停止运转。但如汪剑超反复提到的,团队最骄傲的事情便是坚持了最初的信念。

“绿色地球创始人再次邀请我的时候,心中就萌生了一股冲动,不断告诉自己‘要试一试,要试一试’”。2011年11月,汪剑超正式从北京杀到成都。那个时候他已经看过高手如何在商海中游泳。

当被问及绿色地球是如何争取到垃圾分类回收可操作化的空间时,汪剑超说这个过程很漫长,“去改变千家万户居民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大家只看到设立收费站管理道路,好像很简单,但背后修路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他说,2008年、2009年时,最早的创始人做起来之后投入巨大,100万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全花光了。

“其实当时在锦江区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有接近10000户居民参与,但还没有达到我们需要的盈利规模之前,投入的钱就已经花完了,做不下去了,就好像路修了一半就没资金了。”汪剑超说当时整个社会条件都不成熟,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也是一知半解,远不像今天政府、媒体等各个层面都在传播,居民的习惯也改变了不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绿色地球的项目设立了不少分类回收处理垃圾的垃圾箱,平时周末也会在小区有一些活动。当被问及这些项目的硬投入有多少时,汪剑超说:“其实你们能够看到的东西,都只是投入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还要给每个用户家里赠送分类垃圾袋、垃圾桶、条码、手册等,包括我们要出动很多的人力物力去宣传,几万户居民我们要一户一户上门去说,这个投入是非常大的。然后,他们参加进来之后的回馈,用积分模式兑换的礼品,也有大量的支出。”

“这些费用最开始是公司单方面投入,但很快我们就发现很难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好在我们在重大困难面前坚持下来,在2011年等到了一个好时机。”那一年绿色地球获得了成都锦江区政府的采购。汪剑超说,目前公司60%的收益来自政府采购,“政府采购也就相当于帮你把这个路修起来,后续路的运营和维护还是要靠企业自身来支持。”做到极致-中国第一,城市生活垃圾单流程回收体系《垃圾围城》展现了中国城市触目惊心的垃圾现状。“以成都为例,城区日均产生6000吨垃圾,全部堆到鸟巢能达到6米高。”汪剑超说,目前生活垃圾主要通过填埋、焚烧两个途径处理。填埋需要大量土地,且早期没有经过渗滤液处理的填埋方式造成地下水污染。焚烧仍然是看起来相对好的方式。问题在于,现在垃圾焚烧没有任何前期处理,大量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混合起来,水分含量增大,一来增加焚烧能耗,二来降低焚烧炉温,二噁英这类的污染物在这个时候产生。让地球不再为垃圾所困,这是绿色地球的愿景。

这个“号称”世界第二,中国第一,专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单流程回收与资源化的企业是如何回应当前垃圾困局的呢?从汪剑超对几个“系统”的描述中,能够感受收破烂儿是如何变得高大上的。

二维码身份识别系统。所有参与垃圾分类的住户会得到一个独一无二的二维码,用于溯源和追踪。“这就像每袋垃圾的身份证,贴在垃圾袋上的身份证为后续数据的录入提供了唯一识别标识。”汪剑超说。

强大的数据管理平台。这也是汪剑超到绿色地球后花大力气打造的管理系统。从居民信息,分拣积分到回收库存,每一个都有一个单独的数据管理平台。

完整的移动解决方案。参与住户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方便查阅账户信息,而每个月也会有定向短信的推送。汪剑超说,“这也是为了更多带动年轻人的积极性。”

积分回馈方式。1000g可回收的混合垃圾可以兑换10个积分;如果你有更多时间或者对于垃圾分类更为熟练,通过更细致的分类可以获取更高积分。比如单一可回收塑料同样的重量就能获取30个积分。累计一定积分便可用于兑换奖品了。汪剑超也提到很有意思的一点,“我们也研究过住户积分背后的心理。他们并不一定缺一块肥皂或一个水壶。但所有人都乐于向家人‘炫耀’家里用的洗衣液是自己通过垃圾分类换来的。”

社区环保回收箱。汪剑超特别提到回收箱的防翻拣和防盗功能。“我们觉得,一旦贴上住户二维码并放入回收箱的垃圾,都属于住户的私有财产,应该收到保护。”这也让我们反思垃圾这两个字的含义。

绿色地球还会做大量的现场宣传活动,2012年一整年他们举办了3177场各类社区活动。这并不是讨好省力的方法,汪剑超说,但必须去做。从这些现场活动中,社区也有意外的收获。原本没有机会聚在一起聊天的邻居开始有了话题,社区也因为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变得更活跃起来。未来之路-继续推广,全域成都后开疆扩土“我们到今天为止已有61000户用户,跟锦江区签协议时的目标是今年底用户数达到8万户,目前看来很快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了。”汪剑超说,他们的每个用户都是保存了注册资料和手机号码的,同时发放的二维码也能记录用户的每一次垃圾投递行为,截至目前已经记录到了92万多次有效投放。数据同时显示,去年一年他们在锦江区各个小区一共做了2800多场现场活动。

原本以为对于垃圾分类回收感兴趣的会以年轻人居多,但实际上积极参与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平时工作压力大,而老年人相对时间更多,才有时间在家里慢慢分类整理垃圾。”

绿色地球团队还会通过及时追踪数据库来做电话或者上门回访,更深入了解用户使用习惯和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确保可持续参与。

谈到未来,汪剑超希望在拓展好锦江区业务的同时,能将业务逐步推广到全成都范围,此后更希望能拓展成都之外的更广阔市场。

说起创业路上的支持与帮助时,汪剑超提到了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对于整体绿色创业机构给予的大力帮助。

“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关注国内绿色创业中小企业的起步期,在全国范围内去找这些带有绿色性质的企业,不论是节能啊,环保啊,或者绿色生活方式,绿色产品这一块儿。”汪剑超说,“我们有幸在去年被他们选中为第一期的绿色创业汇项目,他们给我们匹配了比较资深的创业导师,为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专业解答,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与支持。”

汪剑超说,或许由于创业项目也是基于环保和绿色产业方面,所以他们还获得了其他很多机构的支持,比如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本地很多公益机构以及媒体等无私的帮助,这也是他们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收获。2015年4月,凤凰卫视《与梦想同行》还制作了专题节目。